大部分人對借都有一種誤解,就是將借表面性去分類,例如認為借錢買樓的風險必然比借錢買股票的低,利用槓杆形式去買債券是否比不用槓杆買股票高,當然未必,但大部分人聽到利用槓杆買債券,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有較高風險。同理,借錢買黃金與借錢買樓那個風險高,大部分會答你借錢買金風險高,但答案同樣是未必的。

大部分人對借都有一種誤解,就是將借表面性去分類,例如認為借錢買樓的風險必然比借錢買股票的低,利用槓杆形式去買債券是否比不用槓杆買股票高,當然未必,但大部分人聽到利用槓杆買債券,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有較高風險。同理,借錢買黃金與借錢買樓那個風險高,大部分會答你借錢買金風險高,但答案同樣是未必的。
當你見到一些成功人士、有錢人,做到各種成功事情、賺到了很多錢的時候,有否問過自己,大家都是人,為何他做得到,而我做不到?
先用較易明白的例子說明,鑽石就是其中一例:主人們利用「系統」,將這石頭的新定義值入給世人們,鑽石就是恆久的像徵,是求婚的必然物,這種定義成功地製造巨大需求。同時將鑽石定位高價值,因而令人民願意付多個月的人工,將為公司努力工作數個月而得的報酬,換成一粒「被定義」的小石頭。
這個「系統」的設計,就是由原本工作可得到財富,轉成工作只得到現金,若要得到財富,要再做多一步由現金轉化成財富。雖然主人們盡力隱藏財富的定義,但部分人仍能以現金轉取財富,故整個「系統」的設計可說只成功了一半。而下一步就是,不讓將現金轉化成財富。
在上面各節中,講述了「系統」的存在,而這個「系統」在不斷分配財富,令絕大部分的普通人一生都在為別人工作,如同玩《大富翁》甚麼都沒有的人一樣,只會不斷踏進別人的土地、企業,從而不斷交租、消費、交稅、付錢,一直循環下去。
一個人好像要有著多種強項,再配合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才可以成就他成為有錢人。
的確,要從白手興家成為一個有錢人,背後要有不少強項加上付出,而有錢人與普通人亦有著很多不同之處。但其實,所有的不同之處都只源於一個不同的地方。
又舉一例,持有某物業市值400萬元,5年後升至420萬元,表面上賺了20萬元,但若從物價指數考慮可能跑輸,例如:那5年的通脹不少,而該物業並不優質,無法跑贏通脹;之前的400萬元能養一個小朋友,現時已升至500萬元才能養一個小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