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人對借都有一種誤解,就是將借表面性去分類,例如認為借錢買樓的風險必然比借錢買股票的低,利用槓杆形式去買債券是否比不用槓杆買股票高,當然未必,但大部分人聽到利用槓杆買債券,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有較高風險。同理,借錢買黃金與借錢買樓那個風險高,大部分會答你借錢買金風險高,但答案同樣是未必的。
將物業抵押給銀行去借貸是較多人的做法,而將債券、基金、保險抵押給銀行去借貸,則沒有多少人會這麼做,但少人做的就代表較高風險?非也,只是人們較少認識。借的概念,風險的概念並不能這樣表面性地劃分的,而以上概念都是犯了認識不足的錯誤。
以這家香港銀行資產類別押抵成數表為例,能借多少成數,取決於該資產的流通性、市場認受性、價格波動性、政府規管、風險因素等。當你需要資金運用時,最常見的做法是「按咗層樓」,其實除此之外,亦有很多其他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