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數周人工智能股與納指下跌,最大原因是市場對AI泡沫的憂慮。除了像彼得·提爾(Peter Thiel)對人工智能抱懷疑態度外,批評者還包括布瑞(Michael Burry)、「鱷王」達里奧(Ray Dalio),以及谷歌的皮采(Sundar Pichai)或軟銀孫正義等科技界大佬,上述均被個別媒體錯誤地歸類為人工智能泡沫論的信仰者。不過,以上指控存在誤解,以下是反駁為何此觀點並不正確,以及長期投資者為何未有擔心人工智能出現泡沫的問題。
在眾多人工智能泡沫指控中,部分被「淡友」錯誤解讀或利用。皮采曾提到人工智能市場「存在非理性成分」,立即被「淡友」濫用,但這位谷歌行政總裁其實是人工智能堅定信仰者,今年兩度提高人工智能資本開支。若詳細咀嚼皮采講話內容,他僅表示人工智能「部分領域」可能存在泡沫。
孫正義沽英偉達目的是追加OpenAI
至於軟銀孫正義出售所有英偉達持股,其目的是籌集資金,實現追加對OpenAI投資超過200億美元的承諾,明顯是對人工智能投下信心一票的舉動,但卻被部分人士扭曲,理解為人工智能前景轉差的跡象。
此外,傳奇投資者「鱷王」達里奧,在CNBC訪問中提及「市場確實存在泡沫」後,接著給出冗長兼令人困惑的泡沫定義,更補充說明即使存在泡沫,也無需急於沽出股票,又不認為這次泡沫會很快爆破。因此整體訊息其實遠比「淡友」引用的標題更中性,甚至偏向積極。
對於布瑞人工智能泡沫輪,其指控包含供應商融資(循環交易)、AI雲端供應商透過延長資本支出攤銷虛增盈利、庫存增加、利潤率下降及放寬付款條件等。英偉達對此提出反駁,指出集團創紀錄的220億美元自由現金流正是最強有力證據,證明未依賴供應商融資(如同1999年網路泡沫時期的電信設備公司)。英偉達強調,過去五年長期自由現金流佔GAAP淨利潤佔比達98%,若依賴供應商融資絕無可能達成此成果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