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

天使與魔鬼的工具 借貸的本質

30-09-2025
a20250930a1

大部分人對借都有一種誤解,就是將借表面性去分類,例如認為借錢買樓的風險必然比借錢買股票的低,利用槓杆形式去買債券是否比不用槓杆買股票高,當然未必,但大部分人聽到利用槓杆買債券,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有較高風險。同理,借錢買黃金與借錢買樓那個風險高,大部分會答你借錢買金風險高,但答案同樣是未必的。

將物業抵押給銀行去借貸是較多人的做法,而將債券、基金、保險抵押給銀行去借貸,則沒有多少人會這麼做,但少人做的就代表較高風險?非也,只是人們較少認識。借的概念,風險的概念並不能這樣表面性地劃分的,而以上概念都是犯了認識不足的錯誤。

以這家香港銀行資產類別押抵成數表為例,能借多少成數,取決於該資產的流通性、市場認受性、價格波動性、政府規管、風險因素等。當你需要資金運用時,最常見的做法是「按咗層樓」,其實除此之外,亦有很多其他方法。

從上表可見,在銀行的眼中,物業並非唯一能抵押的項目,亦未必是最低風險的項目。當你對資產有更深入的概念時,就可運用適度的借貸,這些借貸已不再限於信用卡、私人貸款、或樓按,而是可適度運用資產作抵押,借得平息後再將現金買資產,產生更多現金流及創造更多財富,當然這方法是較進階的,未必合初學者。

這節的目的並非分析各資產的風險程度,或建議投資哪資產或抵押哪資產,而是簡介「借」的本質,無論是「借」,還是各種資產工具,其本質都是中性的,視乎你怎樣按自己的情況適當運用,所以第一步要做的,不是逃避「借」,而是認識「借」。

每家金融機構、每項資產類別,都有不同的借貸性質與條款,雖然大部分條款都會列明當該資產項跌至低於市值,該機構有權要求借貸人追加該差額,即加保證金,又或追差價。但現實上卻是視乎情況而定,若不了解真實情況而對這借貸產品卻步,這是非常不明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