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業務發展及成長軌跡來看,晶泰科技(2228)似2010年的TESLA,以及2005年的騰訊(700),股價上升空間可想而知。ChatGPT發布不久,我們仿佛看到了類似物種大爆發的盛景。人類理解它的速度,似乎已經跟不上它進化的速度了。2025年8月,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 在其正在進行的400 億美元融資中籌集了83 億美元的新資本,估值達到3000 億美元。在全球人工智能企業來看,晶泰科技(2228)無疑是生物版「ChatGPT」,其高門檻及稀缺性特點,勢能驅使其業務進入10-20年的黃金增長時段,長線來看,股價具備10倍上升潛力。
唔講其他,讓我們先看晶泰科技(2228.HK)的定單。在2025年8月5日,晶泰宣佈與DoveTree完成總訂單規模約470億港元(59.9億美元)的管線合作簽約,並已收到協議約定的首付款約4億港元(5100萬美元)。根據協議條款,晶泰科技與DoveTree就多款處於臨床前階段的大分子及小分子創新藥資產達成合作,並將針對一系列DoveTree指定的靶點進行新藥研發,DoveTree獨家享有相關藥物全球範圍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。
作為回報,除首付款約4億港元(5100萬美元)外,晶泰科技還有權獲得約3.85億港元(4900萬美元)的進一步付款,以及金額達約462億港元(58.9億美元)的潛在裡程碑付款及銷售分成。此次合作創下人工智能(AI)+機器人新藥研發領域訂單規模的新紀錄。
現在有了定單,那麼晶泰要分幾多年入帳呢? 在醫藥界有一個「雙十定律」:一款創新藥從啟動研發到上市,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,研發時間超過10年,且約90%的藥物會在臨床試驗階段失敗。 但是,晶泰科技是AI for Science稀缺標的,顛覆研發范式打開巨大市場空間,其通過技術的變革,重塑藥物研發的生產力范式:公司以「量子物理、人工智能(AI)、雲計算、機器人實驗」等前沿技術助力生物醫藥、材料科學等,垷在是化學研發范式革命的全球引領者。
晶泰科技於2014年由一群麻省理工學院的量子物理學家成立,運用人工智能、量子物理和雲超算等最新技術,開發出能提升藥物研發效率、正確率和成功率的智能算法。2025年5月21日,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溫書豪接受中國基金報訪問,表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算法、算力及規模化的機器人系統,從項目開始到進入臨床一期,晶泰科技的AI藥物研發的平均時間較傳統CXO能平均縮短約一半的時間。而且,隨著算法的動態調整、不斷進化,效率還在穩健提升,對實驗量的依賴持續降低,未來有望節省90%的研發時間,並提高研發的成功率。比方,傳統方式往往需要兩個月到半年才能完成新藥晶型預測,但晶泰科技的算法可以將這個時間縮短至兩周以下。如此一來,新藥研發所需的時間就能從頭開始大大縮短。